(一)題目:東北寒溫帶地區流域森林結構和樹種組成變化對徑流的影響
內容摘要:森林與水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是研究的熱點問題。目前大量研究關注于森林覆蓋率的變化對徑流的影響,而較少關注森林結構和樹種組成變化對徑流的影響。根據我國林業局統計顯示,大興安嶺地區從1960s采伐初期的4.6億立方米的森林資源儲量下降到2010s的0.18億立方米,森林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森林結構和樹種組成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本研究通過分析大興安嶺地區寒帶塔河流域的長期水文、氣候和森林動態數據,定量研究曆史氣候與森林變化對徑流的影響。大興安嶺地區不僅是我國重要的國有木材儲備基地之一,也是黑龍江和嫩江的源頭,在氣候變化的配景下,保證下遊地區的可持續供水是目前面臨的重要生態挑戰之一,所以當前迫切需要深入地了解大興安嶺地區森林變化對徑流量的影響。
報告人簡介:俞正祥,中共黨員,1990年出生。林學院生態研究中心2016級博士研究生。研究生在讀期間于2014年10月赴日本山形大學進行短期學術訪問,于2017年11月-2019年1月期間赴美國聯邦農業部林務局南方研究站進行聯合培養博士研究。主要從事森林水文學與3S技術應用方面研究。研究生期間參與導師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基金項目與社會生態服務橫向課題,發表學術論文8篇。獲2016年度東北林業大學“優秀碩士畢業論文”,獲2016年-2017學年度東北林業大學“優秀研究生”榮譽稱號。
?
(二)題目:差异生活史階段及生長時期葉面積和葉幹重經驗模型的構建
內容摘要:快捷、准確地測定植被的葉面積和葉幹重是植物功效學的基礎事情之一,對預測植物生長至關重要。然而構建預測差异闊葉樹種的葉面積和葉幹重的經驗模型是否受到樹種、生活史和生長時期的影響尚未获得檢驗。本研究以闊葉紅松(Pinus koraiensis)林內的8種闊葉樹種爲研究對象,首先在5月(葉片生長初期),7月(葉片生長初茂盛期)和9月(葉片干枯前期)分別構建差异生活史階段(幼樹和成年樹)的葉面積、葉幹重與葉片結構參數(如葉長、L,葉寬、W,等)間的單獨模型,檢驗樹種、生活史以及生長時期對最優經驗模型的選擇是否存在顯著性的影響,將8種闊葉樹種按葉片長寬比(L:W)分爲2類,構建能夠預測差异樹種、差异生活史階段和差异生長時期的葉面積和葉幹重的組合模型,評估各經驗模型的預測精度,並檢驗此組合模型是否適用于預測葉片尺度上其它闊葉樹種的葉面積和葉幹重。
報告人簡介:王彥君,1995年出生。林學院生態研究中心2016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葉片性狀相關研究。研究生期間發表學術論文2篇。獲2018年度國家獎學金。
?
時?間:2019年4月4日(星期四)14:00-16:00
地?點:科技大廈604
歡迎廣大師生參與交流討論!
?
?
?????????????????????????????????????????????????????????? 林学院生态研究中心
?????????????????????????????????????????????????????????????2019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