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雙碳”科技創新人才需求,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增設中國研究生“雙碳”創新與創意大賽(以下簡稱大賽),旨在進一步增強研究生對“雙碳”戰略的認識,提升研究生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自覺性,加大高校與社會之間産學研的深度融合,助力實現3060雙碳自標。大賽以“智慧雙碳,創享未來”爲主題,于2023年由東北林業大學承辦。
爲了進一步做好參加“第二屆中國研究生‘雙碳’創新與創意大賽”的事情,培養我校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科研素質,活躍專業創新環境,根據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文(2022)24號《關于舉辦2022年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寒的函》相關要求,學校特舉辦“第二屆中國研究生‘雙碳’創新與創意大賽-校內選拔賽”,現將本屆大賽有關情況通知如下:
一、參賽對象及方式
1.參賽對象:我校在讀研究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已獲得研究生攻讀資格的我校大四本科生。
2.參賽方式:參賽選手需以組隊方式參賽,每隊人數爲3-6人,專業不限。各參賽選手由所在單位審核,確認報名參賽資格。可同時選擇多個賽題進行參賽,差异偏向可以擁有差异的團隊,支持跨學院、跨專業、跨單位自由組隊。
指導教師說明:每支隊伍最多申報2位指導教師,凭据申報順序排序。
二、大賽主題及參賽項目要求
1.大賽主題:智慧雙碳,創享未來
2.參賽項目要求:參賽項目須契合“智慧雙碳,創享未來”這一主題,圍繞新能源、儲能、低碳,節能減排、碳捕集,碳市場及計量體系等領域,以環境與新能源技術,新质料技術、電子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海洋科學技術、生物醫藥技術、未來人居設計、社會創新設計等前沿技術與設計打造具有社會意義和産業價值的作品,挖掘具有前瞻性、先導性和探索性技術與産業相結合的創新項目。參賽項目根據選題可選擇專家命題賽道或行業企業賽道(另行發布)參賽。
賽道一:雙碳+環境與綠色科技
研究偏向包罗但不限于:都市環境與複合生態保護、工業與特殊環境保護、陸海交互環境保護、區域跨介質複合汙染與環境康健、生態環境大數據與系統治理、全球氣候變化與未來生態環境保護等。
賽道二:雙碳+新质料與新能源
研究偏向包罗但不限于:低維质料與器件、能源质料與器件、质料設計與計算、信息功效质料與器件、生物醫用质料與器件等。
賽道三:雙碳+電子與信息
研究偏向包罗但不限于:傳感器網絡與通信、多維信息處理、新一代網絡、三維視頻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網絡空間宁静等。
賽道四:雙碳+設計與制造
研究偏向包罗但不限于:智能設備與儀器、精密和超精密加工、精密測控、微納制造光電信息存儲、互聯網+創新設計、未來人居設計、未來都市及支撐技術體系、數字建築與智能制造等。
賽道五:雙碳+低碳生活與生命康健
研究偏向包罗但不限于:康健工程、疫苗工程、制藥工程、細胞工程、生物工程與轉化醫學、海洋技術與工程、海洋能源工程等。
賽道六:雙碳+政策、機制與體系創新
研究偏向包罗但不限于: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碳彙體系構建、企業碳配額測算與信息披露、碳金融與綠色發展等。
賽道七:雙碳+農業生産與環境
研究偏向包罗但不限于:低碳種植業、低碳養殖業、農業固碳擴容與可再生能源替代等。
三、作品提交時間
參賽團隊于2023年7月31日24:00前將報名表掃描件(附件1)和參賽作品申報書(附件2)發送至郵箱m18009867001@163.com,組委會組織專家對參賽作品進行網絡評審,根據評審成績擇優進行答辯,推薦獲三等獎(含)以上作品參加全國比賽。
四、作品要求
作品應緊扣競賽主題,突出節能減排理念。作品形式包罗實物制作(含模型)、軟件、設計和社會實踐調研報告等,體現新思想、新原理、新要领以及新技術。參賽作品不得與往屆參賽獲獎作品雷同。其他未盡事宜見第二屆中國研究生“雙碳”創新與創意大賽官方網站https://cpipc.acge.org.cn/。
知識産權:參賽作品(包罗但不限于方案、作品等)知識産權歸參賽者所有。組織方在征得參賽團隊負責人和指導教師同意後,可將參賽作品及相關信息供大賽相助方有限查詢。
公正競技:參賽者禁止在指定考核技術能力的範圍外,利用規則漏洞或技術漏洞等不良途徑提高成績,禁止在比賽中抄襲他人结果,一經發現將取消比賽成績並嚴肅處理。
五、大賽獎項設置
大賽設置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並評選優秀組織單位和優秀指導教師,其中“優秀組織單位”的評獎依據爲代表隊的競賽准備和精神風範,“優秀指導教師”的評獎依據爲教師在參賽作品中的指導與引領作用。
獲得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優秀組織單位、優秀指導教師的單位及個人頒發相應榮譽證書。
六、報名時間和聯系人
1.本通知發布之日起至2023年7月31日爲報名時間。
2.聯系人:邱琳
3.聯系電話:0451-82192202
4.電子郵箱:m18009867001@163.com
5.通訊地址:哈爾濱市和興路26號東北林業大學經濟治理學院,150040
经济治理学院
2023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