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東林
  • 電子郵件
  • 領導信箱
  • 校園電話
  • 校園地圖
  • English
首頁

您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 > 通知通告 > 正文

東北林業大學關于組織開展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與修複創新設計大賽的通知

日期:2021-10-18 點擊數:

各學院:

凭据《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关于组织开展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與修複創新設計大赛的通知》(中水会字[2021]第031号)的要求,学校决定组织开展“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與修複創新設計大赛”的申报事情,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大賽主題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與修複創新設計

二、主要參賽對象

參賽範圍:全國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

主要參賽專業:水土保持與荒原化防治、生態學、林學、水利工程、環境工程及相近專業。

面向對象:全國各高校本科及以上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學生,分爲本科生組、研究生組(含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三、大賽活動部署

大賽分爲報名、初賽(網絡評審)、總決賽和頒獎等環節。

(一)報名(2021年10月25日前)

參賽選手凭据要求向組委會進行報名。團隊參賽或個人參賽均可,若爲團隊,則團隊人數不超過5人;指導老師均不超過2人。相關報名质料提交至http://123.57.153.29:8080,報名截止時間爲2021年10月25日,現階段僅開放賬號注冊,质料提交系統開放時間爲報名截止前一周,其余時間提交质料視爲無效,如多次提交,只取最新一次提交內容。

報名後應按要求填寫完整的參賽申報表,然後到學校創新創業中心蓋章(綜合辦公樓0911),將蓋章後的紙質文件掃描與報名质料一並上傳至http://123.57.153.29:8080,請將文件命名爲“大賽組別+學校+參賽作品名稱+組長姓名+聯系方式”,有疑問時,事情人員將通知參賽團隊將紙質文件郵寄至大賽組委會。

各參賽項目報名時,需提交以下质料:

1.參賽申報表。

2.參賽選手的身份證明质料:

(1)團隊主要負責人/個人的身份證複印件;

(2)團隊所有成員/個人的在讀證明。

3.團隊負責人/個人近期2寸彩色免冠近照。

4.項目設計書、PPT、設計作品電子版。

5.入圍總決賽的項目,需提交項目的3分鍾視頻介紹;PPT;項目設計書。

6.其他注意事項:晉級總決賽的項目設計書允許賽前補充完善一次,特殊情況下,項目名稱、主要負責人、團隊成員及指導老師有變化需要事先向大會組委會提出變更申請,經審核同意後才气進行調整,否則視爲自動棄權。

(二)資格審查(2021年11月5日前)

組委會凭据參賽項目所提交的報名质料進行審核,切合參賽範圍要求並且報名資料齊備的項目進入初賽選拔,否則不能參與初賽選拔。

(三)初賽網評(2021年11月20日前)

初賽網評凭据大賽組委會制定的賽制規則組織實施,各有關單位積極動員、組織參賽選手報名。

依据参赛选手报送的项目设计书、PPT、参赛作品等环节进行网络盲评。详细赛制见大赛组委会宣布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與修複創新設計大赛初赛(网评)规则》。

(四)全國總決賽(2021年12月5日前)

全國總決賽由大賽組委會凭据賽制規則統一組織實施,具體時間地點將在初賽結束後通知。

通过现场角逐方式进行,接纳项目设计书、3分钟短视频、现场PPT展示和专家提问、答辩等环节进行。详细赛制见大赛组委会宣布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山水林田湖草沙” 生态掩护与修复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规则》。

四、獎項設置

本届全国大学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與修複創新設計大赛设立优秀作品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奖三类奖项。其中优秀作品奖设金奖、银奖、铜奖和优胜奖若干项。

五、參賽作品形式

1.參賽作品可分爲以下四類,可選擇一類爲參賽作品

(1)技術類:未發表專利(專利申請書)、未發表算法模型(軟件著作權质料);

(2)規劃設計類:規劃書、設計/規劃圖紙、VR演示;

(3)调研陈诉:实地视察调研后形成的调研陈诉,包 含生态掩护或生态修复设计建议。

(4)論文類:未發表論文(一作);

2.涉及專業或技术水土保持與荒原化防治、生態學、林學、水利工程等專業的設計、計算、制圖和規劃技术。

3.競賽內容關鍵詞:創新設計生態保護生態修複

4.評委及專家

中國水土保持學會專家庫、教育部自然保護與環境生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參賽單位專家代表

5.作品展示:獲獎作品進行網絡宣傳展示。

六、聯系方式

聯系人:徐老師

電話:82190161

校內地址:綜合辦公樓0911




                                                                                                                             创新创业中心  研究生院

                                                                                                                                     2021年10月15日